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治理 - 正文

光明日报《教育家》: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产教融合要破解“在哪儿融合”这一关键痛点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0日 15:00浏览量: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教育是基础和先导。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启动了“6352”产教融合创新工程,并积极探索“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实现了创新突破。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在采访中谈到,随着科技迭代加速,我们不仅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高等教育要服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也要培养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全面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与贡献度。

卢建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服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

《教育家》:卢书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找到一把新的“钥匙”,也给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卢建军:去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教育是基础和先导,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动力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产业根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勇担责任使命、胸怀“国之大者”,积极融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之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的有效路径。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必须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推动“四链”深度融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实现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和技术成果与实体企业有机融合,同时积极引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各类金融资本,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路径,服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体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

《教育家》:您谈到产学研深度融合必须打通“四链”,西安交通大学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有哪些机制创新?

卢建军: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从国际视野看交大、国家战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启动了“6352”产教融合创新工程,探索“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这些创新举措,成为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重要引擎。三年来,学校已经与197家骨干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其中77家实现深度融合,孵化出209家中小微企业。

其中,“6352”创新工程旨在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具体内涵是推动“政、产、学、研、用、金”6种要素进港,建设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3个学院(研究院、孵化器),构建政策、金融、服务、配套、知识产权法务5种生态,打造成果交易和创投2个平台。

创新港紧紧围绕“企业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融合什么、在哪儿融合、怎样深度融合”的问题,一方面强化企业作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全链条主体的意识,另一方面着力破解“在哪儿融合”这一关键痛点。原来的合作中,高校的科研人员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成批、长期驻扎在企业开展科研攻关,高校富集的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也很难为企业所用;现在创新港建设极大拓展了物理空间,鼓励支持企业来这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联合研发中心,引导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集聚、创新活动围绕企业开展,一体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探索形成了“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一中心”即在创新港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联合研发中心,按照“双管理、双首席、双签字、双导师”机制实现深度融合。“一孵化”即落实企业作为成果转化的主体和核心载体,在校企联合研发同时,引入金融资本,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让大企业认领中小微企业,为企业培育新的高质量增长点。“两围绕”,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共享”即充分发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发平台、领军团队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在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上,通过“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多方赢”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破解企业高端科技研发人才不足的难题。


科技经纪人在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教育家》:我们看到西安交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已实施多年,并提出组建职业科技经纪人队伍。您认为什么样学科、职业背景的人可以担任职业科技经纪人,其作用是什么?

卢建军: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技经纪人这个职业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就要求这个群体必须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科技、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技术甄别、需求挖掘、商务谈判、资源整合等实践能力。

科技经纪人的作用,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

“做纽带”,科技经纪人通过协调各方主体、整合“政产学研用金”各类资源,推动成果转化、解决企业需求、赋能产业提升,让更多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变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控风险”,科技经纪人依托企业管理、知识产权、法律等知识储备,结合实践经验,为成果设计科学合理的转化路径,为校地企合作提供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风险更加可控。

“找市场”,高校科技成果距市场应用往往有一段距离,需要科技经纪人依靠自身经验或通过概念验证手段,帮助成果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判断市场潜力,确保转化成果为市场所需。

“抢先机”,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窗口期”,要善于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科技经纪人通过对技术和市场的分析判断,把控转化进程,确保成果在适当时机转化,实现价值最大化。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主打造了一支66人的专职科技经纪人队伍,从3万余项存量技术成果中梳理出1300项易于转化的推送给企业,实现了“技术经理+产业经理+投资经理”一体化发展。我们依托全国已布局的分支机构就地打造科技经纪人(产业经理类)团队,服务地方的同时,也为学校获取了更多地方信息资源;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分别打造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类)、科技经纪人(投资经理类)团队。三支队伍职能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经过社会选拔、自主培养,已经成为我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家》:您提到科技经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其需要具备多领域的复合型创新能力,这类人才如何培养?

卢建军: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科技经纪人才缺口大、培养慢、留住难等诸多现实问题。为此,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主搭建了一套“选培用管”全周期科技经纪人人才培养体系。

在选人方面,不断总结招聘经验及模范科技经纪人典型特征,积极搭建人才胜任力模型,实现“人才画像”选人。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安交大自主编制了科技经纪人内训教程,搭建了与岗位职责契合度较高的课程体系,设立了实训基地开展言传身教,建立了“总部+大区”的“1+1”传帮带工作机制,实现了科技经纪人助理、科技经纪人(初级、中级、高级)梯度培育。在用人方面,我们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及用人标准,采取“赛马模式”,能上能下。在管人方面,围绕团队管理开展“事业+待遇”模式留人,建立“岗位工资+绩效奖金+年度奖励+业务提成”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内驱力。围绕业务管理自主开发智能科技产业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实现业务过程有跟踪,结果有汇报,需求有响应,工作有协同。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依托“6352”工程,在创新港积极建设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和创投平台,充分发挥科技经纪人队伍作用,建设技术概念验证平台,成立科技成果超市,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活动,为科技成果转化资源整合与金融投资等提供高水平服务。学校牵头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黄河流域大学联盟分别汇聚了国外170多所高校和国内近百所高校,连同陕西本地110多所高校、近千家科研院所,形成了富集的科教资源。学校在创新港对接了200多家骨干企业,300多家金融机构,扎实推动高校院所供给侧和企业、金融资本需求侧的对接融通,努力将创新港打造成常态化实现资本对接成果、技术对接企业的创新高地。


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

《教育家》:西安交大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除了培养科技经纪人队伍,如何依托“6352”工程、“1121”模式培养高素质新型劳动者?

卢建军: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各领域的科学技术迭代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深,这给高等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课题。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上实施新变革、作出新布局、构建新模式,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全面提升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力与贡献度。

高校要依托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一方面发挥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双主力军”的作用,聚焦基础研究的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和市场导向,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强化应用牵引基础研究,凝练基础研究问题和方向,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另一方面把人才培养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更好结合推动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推动科教融汇,全面落实校企“双导师”制贯通创新全链条,推动校企联合开展有组织科研,在重大任务攻关中实现“双导师”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西安交通大学依托“6352”工程、“1121”模式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建立了学科交叉、教研一体、产教融合、联合攻关、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科技领军人才、交叉复合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科技领军人才从少年班、钱学森班、强基计划优中选拔,实施一生一师伴学伴长计划,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培养科学意识、科研素养乃至科学家精神,坚持科研为媒、兴趣引领、本博一体、学研并进,汇聚基于专业交叉的基础和前沿学科课题,探寻革命性、颠覆性方向。交叉复合人才突破单一学科培养瓶颈,通过“项目牵引、方向牵引、学科牵引”培养,产出原创科研成果。卓越工程人才对标企业发展现实难题,通过双导师指导、采集式学习等创新培养方式,依托校企创新联合体培养,实现校企共培共育、共享共赢。西安交大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正积极建设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SdK8Gf9ToCoVdwiRl5ezg

下一条:【科技日报】张立群院士:创新就要尽可能做大事、做领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