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是高等教育尤其是“双一流”建设大学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作为孕育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的知名学府,西安交通大学更应在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把握战略定位、谋划发展方向、服务国家需求、勇担时代使命,书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新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坚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党委常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贯通学习机制,持续深化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三个贯通”,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师生“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学校建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工作机制,形成传达学习、研究部署、推进落实、督查督办、反馈报告的工作闭环,对标对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举措;坚持把西迁精神作为动力源泉,深入挖掘和践行西迁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探索“听得准、跟得紧、走得实”的工作机制,引导师生争当西迁精神新传人。
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政治基石。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例会、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组织党支部统筹运用难题、举措、责任“三张清单”,开展师生、机关、学院支部“三个结对共建”,在组织建设中破解难题,在破解难题中建强组织;建立“领导班子—职能部门—被巡视单位”校内巡视问题三级反馈机制,坚持从问题看责任、从业务看政治,更加突出标本兼治,有力发挥巡视利剑作用。
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在新征程上创造历史功绩的一流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更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深化西迁精神融入育人体系。学校深入挖掘西迁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以“听党指挥跟党走”为政治方向、以“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行动路径、以“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为根本要求,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参观、交流研讨的“闭环”课程体系,搭建“院士、领导干部、理论专家、青年讲师团、辅导员、学生微宣讲团”六级宣讲体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
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机制。学校坚持守牢思政课程主阵地,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抓牢课程育人主阵地,规划并完善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评价机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创新;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理念渗透于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多环节中,用“爱美追美”浸润学生心灵,用“育体育心”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用“爱劳善劳”丰富学生情怀,推进各项育人举措见行见效。
强化党建引领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西安交大作为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充分发挥党的核心引领作用,创新基层党组织形式,将思政教育有效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推动干部教师进社区、理论宣讲进社区、关心关爱进社区、智慧服务进社区,赋予学生社区以思政教育、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专业咨询、创新创业等功能,为学生提供精细化、差异化、专业化的成长服务,着力打造党建引领、知行兼修、师生共处、因材施教的“一站式”学生社区。
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学校全面落实“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选择契合度,为一流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基础学科跨越计划”,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前后端双导师培养的模式路径,将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的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把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贯穿教育全过程,培养造就一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实施校企联合“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在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聚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更应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坚持优化学科设置,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学校按照“理科补短强基、工科育新强优、医科交叉强质、文科经典强用”的建设思路,优化学科布局,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作用,推进数理化生基础学科厚基强基建设、机动电材等优势学科高地高峰建设、电信学科提升与渗透融合发展、生命医学提质与医工融合发展、大文科振兴高质量发展、相关学科依托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发展,基本形成优势学科引领带动、基础学科稳步提升、交叉学科蓬勃发展、新兴学科持续涌现的一流学科新格局。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引育并举的人才发展机制。学校建立“党委统筹、部门实施、学科牵引、学院主体、系所支撑”的五级联动人才工作机制,突出“质量、成效、特色、贡献”导向的绩效分配体系;积极探索“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柔性引才模式,与企业、政府开展深度合作,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依托国家、省部重大人才工程,实施“领军学者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倾心引才渠道、开辟育才用才特区。
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学校坚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顶天”,遴选成立8个“从0到1”的前沿研究中心,设立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引导专项,创造长周期科学研究的条件保障;坚持应用研究、转移转化“立地”,强化有组织科研,探索实行“揭榜挂帅”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形成跨学科、跨单位的协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军工科技等重点项目,着力提升解决“卡脖子”难题能力。
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探索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范式。学校坚持以企业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主体,与百余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务实合作,建立校企深度融合联合研发中心,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共享高端人才团队,积极探索“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围绕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问题,聚焦是否解决企业问题,是否产生社会效益,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深刻践行“扎根西部、服务国家”办学定位,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向同行。当前,在第二个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高校更应立足“两个大局”,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融入区域发展,积极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学校始终践行“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近年来,依托西部科技创新港汇聚创新资源、聚焦国家战略、对接产业需求,引入金融资本、培育创新生态、培养卓越人才,梳理3万余项技术成果,建立60家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引入113家金融机构,组建55人的职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孵化注册科技企业183家,融资超过2.5亿元,努力打造西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西部示范注入不竭动力。
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学校深刻领会“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的重要意义,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善大学创新体系、深化办学重心下移、推进管理机构改革、加快建设智慧校园等方面大胆探索,将改革举措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动能,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立足国际视野,主动开拓国际合作新局面。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与教育对外开放相结合,持续优化全球合作网络,启动新一轮全球化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国际合作新格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深化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内涵,以产教深度融合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助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刊发于2023年第10期《党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