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并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他们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令人感动,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时刻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更能让我们坚定信仰,明确方向,凝聚力量,矢志奋斗,为在新时代传承好西迁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65年前,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热潮,出于国家战略布局和西部工业发展之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交大人以雷厉风行的速度贯彻了中央决定,主体内迁西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党的意志、国家战略、大学使命实现有机统一的集中体现。“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这种崇高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拥党爱国意识,外化为交通大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广大师生坚决服从党中央决定的具体行动。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同志曾提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就是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交通大学西迁的历史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师生群众“听党指挥跟党走”,是完成西迁重任最宝贵的组织经验,是西安交大扎根西部高质量办学最坚实的政治基础,是支撑学校改革发展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阶段。迈入新时代,落实新理念,践行新担当,高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以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学校贯彻落实。不断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作用,推动党支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师生先锋模范作用。
二、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足,交通大学西迁就是要担负起率先创办“万人大学”的使命,改变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面貌。西迁以来,学校以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为使命,为国家输送了约30万名毕业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代代交大人在西迁精神的激励下,坚持精勤育人,以师表懿德传承薪火,以优良校风化育人才,形成“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奠定了人才培养的深厚基业,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四个服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以其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滋养师生心灵。要深入解读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不断挖掘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把西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广大教师坚持以“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识育人、感情育人”为己任,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小切口落实大规划,进一步探索学科调整和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推动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三、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1956年西迁时,学校紧密围绕“一五”时期国家工业布局,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实践,先后创建了21个新专业。改革开放后,学校围绕国家重大项目部署和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一大批科技成果运用到各行各业,办学水平保持在国内重点大学第一方阵。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四个面向”标定科学研究方向,以业绩贡献评价牵引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实践证明:在西安交大的发展进程中,创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加快迭代,学科专业深度融合,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颠覆性技术对传统产业带来巨大挑战。新形势下大学要如何进一步融入社会、融入经济、融入产业?
1.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四大”我们必须破四唯、讲成效、论贡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进一步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充实人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强化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解决“卡脖子”难题,推进“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
2.“两链”融合:要充分认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的重大战略意义,挖掘发挥高校科技创新要素,协同破解制约发展各类难题,加快推进“两链”融合。
3.协同发展:要强化推动整体性协调性发展,坚持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正确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与经济社会有机统一的内在关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协同发展。
4.开放办学、6352、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市场、产学研)要强化构建开放办学新体制,加快推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6352”工程建设,汇聚“政产学研用金”6大主体,建立未来技术、现代产业、国际合作3个科创企业孵化器,提供政策、金融、服务、配套、法律5种创新生态,构建创投、交易2个OTO支撑平台,全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形态。
四、助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部作为我国的战略要地和稳固的后方,其建设发展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因此,交大西迁不仅是一所大学的迁移,更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科教等整体西迁、西进的一个缩影。西迁时,交通大学师生员工满怀浓厚的爱国情怀,牢记党的“支援西北的方针不能变”的殷殷嘱托,毅然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古都西安,斗志昂扬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庄严承诺,使西部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和重要研究基地,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科技保证,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深入挖掘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破难题,为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助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西安交大需要担当的国家使命。
要始终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从“人才战略要强化、立德树人要成效、学科发展要破题、‘四大’建设要聚力、作风能力要过硬、治理效能要提升、党建工作要加强”七个方面进行“补短、强弱、扬优”,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引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展,加大西部高等教育的开放力度。
要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科技能力,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依托,积极构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秦创原创新平台,助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西部发展、国家建设中展现交大作为,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国家使命就是交大责任,听党指挥跟党走让交大有不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辱使命、奋力拼搏,勇立时代潮头,共担国家使命,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